当前的家居行业,无疑进入到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,不论是受上游产业影响还是市场趋势多变,整个行业的形势都不容乐观。
大家所期待的,过去三年被压抑的消费在今年触底反弹的局面并没有出现,作为服务用户的最前端,装企侧的反馈最为明显,在一季度的小阳春过后,二季度全国装企签单量普遍出现断崖式下跌。
从产品类上市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,一季度大多呈下滑态势。但已公布半年报的企业上半年营收总体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,但去年行业大多下滑严重,同比增长的基数较低,总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。
然而,在终端销售纷纷下滑的背景下,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在宣布投资扩产,近期从建材、辅材,到家具、定制甚至是门窗,头部企业纷纷加入建厂大军,逆势扩产能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?
上市企业定增
近70亿,扩产成风
近几个月,频频有上市家居企业申请定增或定增申请获批的新闻出现。
据统计,6月至今共有6家上市企业发布定增相关公告,其中三则获批、三则申请中,累计金额近70亿,已获批的定增金额也达到了40.71亿元。
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,这些上市企业定增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为基建扩产和补充流动资金。
事实上,家居企业的投资扩产并不仅存在于上市公司。近两年,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投资扩产能的新闻频出,在总体销售数据下行的另一面,是一部分企业的逆势扩张。
总投资超730亿
谁在扩产能?
2023年1-6月,家居类企业共有30多起投资扩产相关动态,总计划投资额高达730亿元,涉及企业含成品家具、定制家居、五金卫浴、建材、家纺等,其中最高单笔投资额达100亿。
一直以来,家居行业都是成熟度较低、高度分散的领域,大行业、小企业的现象严重。
这个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壮大起来的领域,近几年迎来了转折期,上游房地产行业下行、房企暴雷,间接造成了家居行业的洗牌。
一些依靠大宗业务、对地产渠道高度依赖的企业受挫严重,开始积极开发新渠道。
专注零售的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挑战,上游产业需求锐减、消费需求转向存量市场,使得企业的产品形态、服务模式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。
与此同时,线上渠道的崛起、传统卖场的客流量稀缺使得企业原有的营销方式失灵,门店坪效下滑、经销商生存困难。
双重压力之下,家居行业的洗牌加速,一些不具备新渠道运营能力、缺乏C端品牌认知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减弱,加之三年特殊时期的雪上加霜,许多企业纷纷退出市场。
而上市公司、头部企业因为在过去积累了相对丰厚的资源和资金,并且在消费端有更强的品牌认知、广泛的渠道布局,能够随着市场风向的变动及时调整步调,便能在洗牌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。
企业的产能扩张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。
家居建材企业属于重物流产品,更广泛的产能布局可以缩小运输半径,从而降低运输成本,给到终端更低的价格,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。
在过去,家居企业的产能大多集中在华南、华东和西南,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高和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倾斜,家居产能渐渐呈现出点状分布的趋势。
分布式的产业格局不仅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,加快消费响应速度、提升消费体验,同时也是顺应国家产业发展大势、符合时代趋势的。
政策利好,洗牌加速
下半年以来,政策层面有关加强家居产业扶持、促进家居消费的利好信息频出,家居产业的关注度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。
从资本市场层面来看,过去家居类目的上市企业大多估值不高,政策的利好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,家居类上市企业的股价有望提升,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、资源,用于进一步优化人才、引进技术、扩充产能、扩张渠道。
制造业投资是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先行指标。
今年以来,多地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,增速高于社会经济整体投资水平,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大亮点。当前,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,各省市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。
多地围绕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作出部署:广东提出实施“大项目”扩容增量行动,江苏强调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投资,河北明确加大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力度。
与此同时,产能更新也是产业技术进步、效率提升的最佳契机,家居产业作为典型的生产制造业,投资体量大、回报周期长,很多企业产线落成后往往缺乏动力更新设备、优化产品。
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,新生代的消费者对于家居产品有了更强烈的个性化需求,这就对企业的数字化管理能力、柔性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在智能制造的大势之下,家居企业新建产能大多采用了数字化管理、智能化运营的全新模式,当新产线能够以更低的成本,提供更快的需求响应、更频的产品迭代和更高品质的产品,就会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技术优化。
未来的产业革新、产能迭代是大势所趋,整个行业必将朝着AI设计、新零售运营、数字化营销、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,才能够更好、更快地为消费者提供高效、高性价比的家居服务。